一、课程定位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同时,组织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讲解学期劳动计划、宣贯劳动观念、劳动价值等。
2.通过讲授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自觉遵守劳动安全规定。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各类劳动法律法规,树立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提示学生劳动维权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确立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课程设置与模块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32个学时,2个学分。分《劳动教育A1》和《劳动教育A2》两个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A1》为理论讲授+劳动实践,共24学时,第三学期实施,计1.5个学分;其中,理论讲授共8学时,劳动实践16学时;(社会劳动8学时、校园基本劳动8学时)
《劳动教育A2》为劳动实践(专业劳动),共8学时,第四学期实施,计0.5学分。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 劳动概述(1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劳动的基本内涵、定义、特征和分类
【主要内容】
1.劳动的含义:所谓劳动,是指人通过自身肢体对外输出劳动量而产生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
劳动是人有意识地、自觉地改变环境改变世界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本身,还是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幸福的人生需要奋斗;
2.劳动的特征:劳动的人类专属性、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劳动的创造性。
3.劳动的分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劳动观念的养成、理解劳动的时代内涵
难点: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幸福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
【教学建议】
思考:如何理解“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蕴(1学时)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价值论、解放论的基本论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解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蕴,掌握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价值论、解放论;
2.习近平劳动观:创新劳动、崇尚劳动、和谐劳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难点:理解习近平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等劳动精神,培养创新性人才、构建和谐劳动、充分发挥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教学建议】
如何树立正确劳动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讲 劳模和劳模精神(1学时)
【教学目标】
应当认识劳模的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劳模精神的理论渊源。
【主要内容】
1.解读劳模本质: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引领者、
2.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劳模精神的基础;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是劳模精神的要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必然要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难点:劳模精神中,爱岗敬业、尊重劳动是本分,争创一流是追求,艰苦奋斗是作风,勇于创新是使命,淡泊名利是境界,甘于奉献是修为。做一个守本分的劳动者,是每一位劳模的精神风范,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教学建议】
讨论对“争创一流”和“艰苦奋斗”的认识。
第四讲 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1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研究劳动、劳模、劳模精神的内在关系。
【主要内容】
1.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2.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1)劳模精神承担着对时代、国家、人民的强烈历史担当
·劳模精神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呼唤
·劳模精神是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使命呼唤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感呼唤
(2)劳模精神的时代弘扬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弘扬劳模精神依托于国家制度的完善
·弘扬劳模精神依托于社会制度的完善
·弘扬劳模精神依托于教育制度的完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劳动(实践)的哲学把握,理解劳动所创造和蕴含的劳模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了特殊的时代价值。
难点:传承劳模精神,担负起时代、国家、人民的强烈历史担当。
【教学建议】
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第五讲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中的实现路径(1学时)
【教学目标】
学习劳动模范,践行劳模精神,指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中践行劳模精神。
【主要内容】
1.在学习中践行劳模精神
2.在工作中践行劳模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在学习中践行劳模精神?
难点:人工智能的时代,是否还需要培养劳动能力?
【教学建议】
“向榜样看齐”示范分享会
第六讲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1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主要内容】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4.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
2.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发展状况: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有所式微;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工匠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工匠精神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日益重要;
3.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是自觉自愿的敬业、工匠精神是脚踏实地的专注;工匠精神是重复基础上的创造;工匠精神是匠心独运的求美。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状况;
难点:解读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教学建议】
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意义何在?
第七讲 工匠精神的践行路径(1学时)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彰显的价值标准。
【主要内容】
1.工匠精神彰显价值标准;
2.筑牢工匠精神的法制基础;
3.持续推进工匠精神的大众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匠精神的传承;
难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彰显工匠精神的价值标准;
【教学建议】
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大众化?
第八讲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1学时)
【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和地位,在工艺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实习、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工匠对工艺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工匠、工匠精神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
2.在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增强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提高新时代劳动能力,争做大国工匠。
难点: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教学建议】
大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工匠精神?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劳动理论的成绩以百分制计,按平时成绩占30%和《劳动教育课程记录本》成绩占70%评定。《劳动教育课程记录本》包含劳动教育记录、理论心得、实践心得、小组拓展实践记录、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专业劳动记录7部分组成。
(一)撰写劳动理论学习心得
劳动理论成绩考核以提交专题论文(每位学生从本学期所学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理论章节中任选一个章节作为主要论点和研究方向,撰写课程论文,字数1000字左右,重点考核学生对劳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蕴等知识点的掌握。
(二)撰写劳动实践心得
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完成任课教师交代的劳动任务,做好记录和认定,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践总结,撰写实践心得。
(三)学生在完成劳动实践后,根据实践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自身兴趣,创作劳动课程结课作品。
(四)教师可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拓展实践。在实施中,针对劳动任务特点,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别差异等情况,妥善分工;在劳动前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劳动纪律及安全措施;任课教师还需做好学生考勤工作。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坚决完成任课教师交代的劳动任务,做好记录和认定,每次劳动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每学期课程教学结束,任课教师要对整个学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享交流教学心得,对学校完善《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建议。